過了一個春節假期,許多人在熬夜守歲、打牌,加上暴飲暴食中度過,開工後發現自己居然臉色黯沉,尤其是睡眠不足、日夜顛倒,導致雙眼浮腫,兩眼掛著大大的眼袋,轉眼間多了好幾歲。愛惟美診所院長劉淳熙醫師指出,根據臉部整形諮詢的案例中,不分男女老少,幾乎以想除去眼袋為首要訴求,但如果眼袋、淚溝分不清,建議應由專業醫師評估,術後才能兼具整體美感的效果。

雙眼下方的眼袋凸出,容易看起來無精打采,甚至還被懷疑老是沒睡飽。眼整形專家劉淳熙表示,眼袋的成因可分為脂肪問題、皮膚鬆弛、肌肉鬆弛和中臉部位缺乏支撐等4項因素。愛惟美就目前遇到諮詢眼袋的患者中,多數會對眼袋整形後,可能造成眼瞼外翻存有恐懼,但個案眼袋的成因不同,透過專業的診斷評估,應該都能克服。

若輕熟女已出現輕微眼袋時,可以採取結膜切口的內開法處理;但對於年紀老化所形成的嚴重眼袋,則必須利用眼瞼下方的外開法,透過複合式眼袋整形術適度修剪鬆弛的皮膚,並加強下眼瞼固定。必要時可進行眼眶骨下方的肌肉懸吊拉皮術,既能防止下眼瞼外翻,臉頰也連帶有緊緻和拉提的效果。

過去眼袋手術常以抽脂及切皮為主,但往往可能抽取掉過量脂肪,劉淳熙醫師表示,目前保留眼瞼下方隆起的弧形臥蠶,已成新式眼袋手術的趨勢。曾有案例之前做過眼袋手術,眼瞼下方變得過於平坦,眼神顯得呆板,少了親和度和迷人神采,前來諮詢,盼能找回兩條臥蠶。經置入人工臥蠶後,銳利的眼神轉為柔和,外貌也顯得更年輕有朝氣。再者,眼袋脂肪抽取過多時也會造成眼窩凹陷、甚至鬆弛,雖然眼袋消除,卻不減老態,若眼袋同時併有淚溝,便可將眼袋多餘的脂肪,移山填海到凹陷的淚溝,同時還能維愛惟美持皮膚的圓滑度。

除老化性眼袋之外,先天性中臉支撐度不夠時,也容易形成年輕化眼袋,通常小時候已出現黑眼圈,隨著年紀增長,眼袋益發明顯。透過醫師做好術前評估,眼部整形時除可利用脂肪適度移位,同時可在中臉填補自體脂肪,巧妙打造出圓潤蘋果肌。

劉淳熙醫師提醒,一旦發現眼袋浮現、出現老態時,就應該盡早尋求醫療協助,切莫等到6、70歲時,眼袋又大又突出時,才急於抓住已逝的青春。此時長久被脂肪撐大的皮膚已過度鬆弛,不僅增加眼部整形的複雜度,效果也可能不如預期。

愛惟美部落格

▲最新研究,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接受手術後,也能延長存活,改善預後。(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根據統計,攝護腺癌好發在50歲以上的國人男性,且因為人口老化及飲食西化的衝擊,在台灣,罹癌人數有逐年上升的趨勢,新光醫院外科部部長黃一勝提醒,由於早期無症狀,有2成左右的病人在診斷時已經屬於轉移性攝護腺癌。

今年70歲的顏先生,因攝護腺肥大,做過手術,切除部份化驗皆屬良性,但經過1年多,又開始排尿異常,出現夜間頻尿,且尿中斷斷續續有血,雖再經切片檢查也正常,但最後肛內指診確定有異常,第4次切片檢查才驗出已罹患攝護腺癌第4期,已擴散至周圍。

黃一勝表示,最後先用荷爾蒙療法,讓癌細胞縮小,再以達文西機器人輔助攝護腺全切除,術後顏先生復原良好,回診追蹤至今已超過4年,檢查結果一切正常。

攝護腺癌是國人男性十大癌症的第5名,台灣每年有約近5000名攝護腺癌新個案,其中8成為局限性攝護腺癌,即癌細胞尚未轉移到淋巴結、骨頭、肺或肝等遠處器官,但還是有2成發現較晚。

黃一勝說,對早期(第1、2期)局限性攝護腺癌來說,可以接受開刀或是局部放射線治療,而晚期(第3、4期)轉移性攝護腺癌,目前仍以荷爾蒙療法為主,但1到2年後,還需化療或標靶、免疫療法,才能延長存活時間。

黃一勝強調,在機器人輔助攝護腺切除術和放射治療技術的進步下,副作用已經更少,使局限性攝護腺癌的治療更安全、更有效,也使得一些專家開始探討這些用於局部性攝護腺癌的治療方式是否也能使用在轉移性攝護腺癌上,而陸續也已有越來越多研究證明了局部根除性攝護腺切除術可以讓轉移性攝護腺癌的患者有更高的整體存活率與較低的癌症相關死亡率。

攝護腺癌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可能根除的,醫師建議,男性年過50歲,可每年定期接受肛門指診及PSA(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檢查,而有攝護腺癌家族史者,更可提前於45歲接受檢查。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cnewscom2016@gmail.com,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雅惠 的頭像
    林雅惠

    林雅惠的Blog

    林雅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